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洗稿行为法律属性及侵权判定研究

2025-02-17 入门指南 92次阅读

在当下新媒体时代,微信公号上“洗稿”现象屡见不鲜,这种行为极大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。面对这种看似不易察觉的抄袭行为,我们究竟该如何识别并妥善处理?

“洗稿”现象泛滥

如今,微信公号上“洗稿”现象颇为常见。不少作者费心创作的文章,很快就在其他公号上看到类似内容。尤其是那些热门的情感、励志文章,往往成为“洗稿”的对象。这些“洗稿”的人,无视原创者的辛勤劳动,随意抄袭,使得原创者的权益受到损害,行业的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差。

公众号里,“洗稿”现象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。一些小号为了抢夺粉丝、增加流量,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出色的原创文章。他们明白直接抄袭会被发现,于是选择了“洗稿”这种方式,企图蒙混过关。这样的行为让许多辛勤创作的作者感到心酸,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。

“洗稿”本质为剽窃

从法律层面来看,“洗稿”实为一种高级抄袭。它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从他人原创文章中提取精华,随意调整案例和内容,甚至改变语句和词汇的顺序及表达方式。比如,在科技文章上,洗稿者会保留文章的主要观点,只更换一些实例和表述,就宣称这是自己的原创。

这种行为就像是占了别人作品的便宜,实际上是一种欺诈。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,作品得有“独创性”,而所谓的“洗稿”作品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。这就像偷了别人的果子,换了个外壳就说是自己的。这不仅仅关乎道德,更需要法律来加以约束。

“洗稿”表现形式

抄袭手段多变,“洗稿”与高阶抄袭相当接近。有时,这种行为是直接将别人的主题、文体、题材、事实等思想内容占为己有。比如,在公众号里,许多情感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式相仿,这可能暗示着有人盗用了别人的想法。

此外,还存在一种做法,那就是对别人的创新内容稍加修改后公之于众。比如,有些公众号发布的美食推荐文章,它们对其他账号的内容稍作修改,甚至店铺的图片也极为相似。波斯纳曾强调,剽窃本质上是一种欺骗性的复制行为,“洗稿”通常也是对他人作品精华部分的篡改。

国外判定方法借鉴

在美国司法界,判断作品是否真正相似,关键在于运用“整体印象法”和“抽象剥离法”。这种方法是将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评判,不进行细分或筛选。如果两件作品给人留下的整体感觉相似,就可能被视为侵权。

所谓“抽象分离法”,也就是“抽象—过滤—比较法”。这种方法对作品内容进行详尽分析,先挑选出不受法律保护的部分,比如普遍看法、事实等,然后对剩余部分进行对比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构成侵权。

国内司法实践案例

在国内的诸多争议里,对“接触”这一步骤的判断并不繁杂。比如六神磊磊和周冲的争论,即便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周冲阅读过六神磊磊的文章,间接证据也能帮助我们作出判断。这表明,在判断“抄袭”是否构成侵权时,我们有多种方法来确定“接触”的存在。

在庄羽与郭敬明案件中,法院主要运用“整体观感法”来判定侵权。郭敬明声称某些情节和语句是常见的写作手法,但法院并未接受这一说法。这起案件告诉我们,在判断是否构成“洗稿”侵权时,不能只听辩解,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。

遏制“洗稿”乱象对策

微信公众号内容版权

在司法实践中,判定“洗稿”作品是否侵权,可参照“接触加实质性相似”的原则。根据作品的不同元素,运用“整体观感法”、“抽象分离法”、“思想表达二分法”以及独创性等标准,进行综合分析。这样做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“洗稿”侵权行为,在一定程度上遏制“洗稿”的蔓延,推动自媒体行业的有序发展和稳定运行。

微信公众号内容版权

微信公众号迫切需要加强监管,增强对原创内容的识别能力,确保抄袭者无处遁形。同时,也要增强创作者对版权保护的意识,鼓励他们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只有大家齐心协力,才能打造一个公正、清新的创作环境。

微信公众号内容版权

在使用微信公众号阅读文章时,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些文章,它们的内容似乎有些相似,像是被他人复制粘贴。如果觉得这些文章有参考价值,不妨点个赞,并分享给他人。

声明:演示站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
微信扫码,联系我们